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华医学会会刊,是综合性医学学术周刊,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医学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信息情报部门所列的核心期刊。辟有述评、专家论坛、医药卫生策略探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讲座、医学动态 、疑难病例析评、循征病例报告、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专题笔谈、心理与疾病、国内外学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药与临床、临床医学影像、读者来信等栏目。刊物面向国内外全体临床医师,各级医院的医护及医疗技术与管理人员,是广大医务人员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研究动态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376-249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37/R
邮发代号: 2-588
出版周期 周刊
创刊时间 191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544.00
杂志荣誉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出版周期:周刊
-
腰椎退变滑脱对相邻节段在体运动的影响
目的:观察有临床症状的腰椎退变滑脱(DS)患者生理载荷下滑脱椎体相邻节段三维运动特性。方法2013年3至10月天津医院脊柱外科需要住院手术治疗的L4退变滑脱患者15例为研究组。无腰痛症状和其他脊柱疾病的健康志愿者15名为正常健康对照组。采用双X线透视系统(DFIS)和CT扫描相结合技术,从受试者腰椎薄层CT获取腰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DFIS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时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上,重现生理载......
作者:胥鸿达;夏群;苗军 刊期: 2014- 47
-
两种不同方式的R3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是否需要附加切断胸交感神经链旁路纤维。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度手汗症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胸3交感神经链切断(R3)组,胸3交感链加旁路纤维切断(R3+)组各100例,经术后疗效观察及3年随访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术后双手及腋窝多汗改善有效率均为100%。R3组与R3+组比较,胸交感神经链切断前后左手温升幅[(3.6±......
作者:林敏;涂远荣;陈剑锋;李旭;赖繁彩;林剑波 刊期: 2014- 47
-
不同性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模型分析
目的:建立不同性别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模型,定量评价各种因素对ACS的致病危险。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117例,其中ACS患者238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2308例均连续入选,同时连续入选同期住院的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256例。分4组:女性和男性ACS组,分别为970和1338例;女性和男性对照组,分别为136和120......
作者:孙王乐贤;呼铁民;黄贤胜;张英;郭金锐;王文丰;史菲;王鹏飞;王华荣;孙静;李春华 刊期: 2014- 47
-
宫颈上皮内瘤变电圈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宫颈上皮内瘤变在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因宫颈上皮内瘤变在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及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合并高危型人乳头样病毒(HPV)感染接受LEEP术的患者,共236例。分析液基细胞学(TCT)、高危型HPV滴度、HPV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病变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22例(9.3%)病变......
作者:常玉婷;段燕康 刊期: 2014- 47
-
应用杂交手术室显微外科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
目的:探讨在杂交手术室条件下显微外科联合血管介入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petzler分级Ⅲ级2例、Ⅳ级6例。8例中脑动静脉畸形(AVM)合并颅内动脉瘤3例,位于运动区、基底节区各2例。AVM出血急诊联合手术[一期全脑血管造影(DSA)+术中栓塞+血肿清除+AVM切除+术......
作者:田进军;林志忠;张晋宁;杨清洞;黄锦聪;张含;李谋仪;黄建兴;宗绪毅 刊期: 2014- 47
-
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上游药物治疗房颤
目的:评价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上游药物治疗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顺序入选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大连市中心医院59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采用环肺静脉隔离术,持续性房颤采用环肺静脉隔离加左房顶部及二、三尖瓣峡部线消融。术中均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时间及能量。上游治疗药物选用瑞舒伐他汀及替米沙坦。术后第1、3、6、12及18个月进行随访。结果随访(12±6)个月,联合......
作者:庞占琪;马奔;王涛;王琳;杨健;李亚文;董赫;李世军 刊期: 2014- 47
-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时中转开胸对患者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目的:评估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时中转开胸对患者的影响,总结、分析中转开胸的原因,以降低中转开胸率。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374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是否中转开胸分为中转开胸组和胸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对中转开胸的原因进行分类总结。结果374例患者中36例中转开胸,中转开胸率为9.6%。中转开胸组和胸腔镜组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手术......
作者:杨博;刘阳;戴为民;初向阳;孙玉鹗;王钰琦;汪涛;薛志强;赵明 刊期: 2014- 47
-
不同的内固定材料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的内固定材料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年龄>60岁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84例,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各142例,分别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和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系统(PHILOS)为内固定材料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PHILOS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1.64±3.81)......
作者:刘俊川;邸军;赵昌平;姚双权;朱炼;王博;任栋 刊期: 2014- 47
-
超声检测再次妊娠晚期子宫瘢痕处肌层厚度的意义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测量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晚期子宫前壁下段瘢痕处肌层连续性及厚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13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子宫瘢痕处肌层回声及厚度,根据检测结果与手术记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两组,≤2mm组61例,其中发生破裂19例(31.1%),未破裂42例,超声诊断8例,漏诊11例;>2......
作者:崔冬梅;刘耀萍 刊期: 2014- 47
-
食蟹猴自体子宫原位再植研究
目的:探讨雌性食蟹猴自体子宫原位再植的手术学方法和其可行性,并评估显微外科技术在子宫再植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5月至2014年3月,将6只7~12岁育龄期雌性食蟹猴,行自体子宫原位再植术。具体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只,A组为非显微镜组,在肉眼直视下进行深部盆腔血管吻合操作;B组为显微镜辅助操作组,采用10倍放大镜显微外科技术辅助手术操作。比较两组食蟹猴内生殖系统解剖数据、手术时间、血管吻合成......
作者:王沂峰;祝颖;余萍;陈高文;蔡保塔;章正广;刘娜;吕晓刚;熊菊香;钟丽娟;饶军华 刊期: 2014- 47
动态资讯
- 1 经腋窝隐痕单切口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
- 2 不同原因所致大鼠腹膜粘连的实验研究
- 3 TBC1D24基因突变的早期局灶性肌阵挛癫痫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 4 我国五省市、自治区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调查
- 5 肾动脉狭窄合并嗜铬细胞瘤一例
- 6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 7 3D打印模板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前术后剂量对比
- 8 紫甘薯花色苷对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 9 不同含铂双药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同胞的脑弥散张量成像
- 11 以心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救治体会
- 1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 13 第422例 大量心包积液—双眼球后占位—肾周及腹主动脉周围占位
- 14 烧伤休克期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猪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 15 第80例--发作性抽搐及意识障碍伴右侧肢体无力
- 16 丙戊酸钠脑病的临床误诊分析
- 17 6-羟多巴胺对SH-SY5Y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和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18 非甾体类消炎药对胃黏膜的损伤及替普瑞酮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 19 肝细胞癌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与组织学分化程度相关性分析
- 20 Delta样分子4/Notch信号途径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