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华医学会会刊,是综合性医学学术周刊,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医学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信息情报部门所列的核心期刊。辟有述评、专家论坛、医药卫生策略探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讲座、医学动态 、疑难病例析评、循征病例报告、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专题笔谈、心理与疾病、国内外学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药与临床、临床医学影像、读者来信等栏目。刊物面向国内外全体临床医师,各级医院的医护及医疗技术与管理人员,是广大医务人员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研究动态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首页>中华医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出版周期:周刊
期刊荣誉: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第328例皮肤弥漫性潮红-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葡萄球菌败血症
伦立德;高卓;田彬;陈海龙;李东明
关键词:皮肤, 弥漫性, 血小板减少症, 溶血性葡萄球菌, 激素治疗, 氨基甙类抗生素, 总医院, 嗜酸性粒细胞, 甲泼尼龙, 患者, 红皮病, 血小板计数, 泼尼松, 依替米星, 细菌培养, 皮损面积, 莫西沙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基底细胞, 出血
摘要:病历摘要患者男,58岁,因“全身弥漫性潮红、脱屑伴瘙痒半年余,加重伴血小板减少2周”于2011年5月10日入住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风湿肾病科。患者于2010年12月曾接触“二甲苯”后躯干部位出现散在红色斑丘疹,轻度瘙痒,皮疹逐渐增多伴乏力。在当地医院以“接触性皮炎”给予地塞米松(15 mg/d ),1周后皮损略好转。2011年1月16日接触农家杂肥后(给农作物施肥)病情加重,在当地医院以“玫瑰糠疹”给予甲泼尼龙(40 mg/d)、雷公藤(60 mg/d)治疗,病情无好转。2周后皮损加重泛发,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潮红(图1),遂转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治疗。入院后以“红皮病”将激素逐渐减量,并先后给予阿维A (20~30 mg )等药物治疗。住院过程中因出现咳嗽、咳痰,胸部X线片提示“双肺下叶斑片状阴影”,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先后给予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白细胞持续增高(13.3~18.5×109/L),嗜酸性粒细胞逐渐增多(15%~25%)。至2011年4月初,激素减为泼尼松15 mg/d,停用抗生素。1周后皮损面积扩大,掌跖部位出现血性水疱,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抗体阳性。经外院皮肤科会诊,根据病理表现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下疱,意见为“类天疱疮”,建议中等剂量激素治疗。血液内科会诊行骨髓穿刺示“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性血小板减少”,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建议大剂量激素治疗及输注血小板,遂将泼尼松增加为60 mg/d,同时输注血小板,由于病情持续加重,血小板进行性减少(2×109/L)而转入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风湿肾病科。患者为农民,否认糖尿病、高血压、肿瘤、传染病、遗传病、疫区居留史等病史。体格检查:急性病容,抬入病房。双侧颈部、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专科检查:口腔内见多个血疱,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覆少量细薄鳞屑,伴抓痕,皮损面积超过90%;掌跖潮红、肿胀,其上可见细小紫癜及密集绿豆大血性水疱(图1)。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20.8×109/L,嗜酸性粒细胞33.5%,血小板计数:6.0×109/L;血钾:3.1 mmol/L,谷氨酸转氨酶:47 U/L;血小板相关抗体 IgG 1247 ng/107血小板(0~108)、IgA 143 ng/107血小板(0~22)、IgM 63 ng/107血小板(0~44)。血液细菌培养(3次):溶血性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 );皮肤细菌培养:溶血性葡萄球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2011年5月26日)示血小板减少,分叶核细胞比例偏高。皮肤活组织检查病理学示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表皮下疱,真皮浅层轻度淋巴细胞浸润(图2)。入院诊断:红皮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败血症。诊治经过:患者入院时病情危急,皮肤弥漫性潮红、严重出血征象,突出表现为咽部血肿、掌跖血疱、皮肤紫癜、血便等出血征象,血小板进行性减少至入院第2天至零,皮肤、黏膜及消化道出血现象。立即给予以下抢救治疗措施:(1)持续心电监护,吸氧;(2)输注血小板、止血药物等防止大出血;(3)糖皮质激素:鉴于血小板抗体强阳性,制定了短期冲击并小剂量维持治疗的方案。给予甲泼尼龙(200 mg/d ×5 d)冲击,4 d后血小板计数开始回升,1周后至正常值;2周后血小板迅速减少。再次给予甲泼尼龙冲击(500 mg/d ×3 d),此时血小板略有回升后便持续下降,此后未再冲击,而以小剂量治疗;(4)抗感染治疗:入院后给予莫西沙星,皮肤症状持续好转,但血小板仍持续减少,将抗生素调整为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后,血小板开始回升,至正常后改回莫西沙星,此后血小板又开始减少,由于强效与超广谱抗生素治疗时间超过1周,再次联合应用不符合先行抗生素使用条例,故改为目前应用较少的氨基甙类抗生素依替米星。此后,红皮病症状继续好转(图1),血小板逐渐增多。2011年7月23日血小板升计数至124×109/L,并维持于正常计数,见图3;(5)支持治疗:给予丙种球蛋白冲击,10 g静脉滴注×5 d。患者于2011年8月7日出院,出院后继续依替米星治疗、泼尼松(15 mg/d),嘱咐患者到当地医院随诊。3年后随访,症状无复发。该例后诊断:红皮病;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败血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