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华医学会会刊,是综合性医学学术周刊,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医学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信息情报部门所列的核心期刊。辟有述评、专家论坛、医药卫生策略探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讲座、医学动态 、疑难病例析评、循征病例报告、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专题笔谈、心理与疾病、国内外学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药与临床、临床医学影像、读者来信等栏目。刊物面向国内外全体临床医师,各级医院的医护及医疗技术与管理人员,是广大医务人员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研究动态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376-249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37/R
邮发代号: 2-588
出版周期 周刊
创刊时间 191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544.00
杂志荣誉 1992年与1996年连续两次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医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376-2491
- 国内刊号:11-2137/R
- 出版周期:周刊
-
不同炎症表型哮喘患者治疗后抗菌肽LL-37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炎症表型哮喘患者治疗后血浆及诱导痰中抗菌肽LL-37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初诊的34例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哮喘组)和同期14名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外周血、诱导痰细胞分类,留取血浆、痰上清.根据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将哮喘组分为EOS型(≥3%)及非EOS型(<3%).哮喘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
作者:梁振宇;赵海金;吕燕华;董航明;刘来昱;朱顺芳;蔡绍曦 刊期: 2012- 12
-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后脊髓损伤患者的排便状况变化
目的了解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前后脊髓损伤患者排便情况的变化.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11年1月在北京博爱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的脊髓损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入选本项研究,其中18例(60.0%)大便较术前变软,18例(60.0%)排便耗时较前减少.手术后患者大便性状、排便耗时有明显变短[由术前的(20.5±20.7)min下降为术后的(13.7±9.7)min......
作者:远丽;徐青;廖利民;马利林;王磊;王烨;陶连元;李建军 刊期: 2012- 12
-
实时荧光定量PCR诊断侵袭性真菌病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建立侵袭性真菌病的实时荧光定量PCR诊断方法,初步评价其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设计真菌通用、曲霉和念珠菌的属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检测标准菌株和部分临床分离株,探讨这3个检测体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收集确诊或除外侵袭性真菌病的21例患者的血清标本,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诊断方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3个检测体系实现了在相同PCR条件下的整合.真菌通用检测体系能检测大部分病原......
作者:鲁巧云;余进;高露娟;郑罡;李若瑜 刊期: 2012- 12
-
Cerec 3D全瓷冠在前牙修复中的美学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Cerec3D全瓷冠修复前牙的美学效果.方法16例患者使用Cerec3DCAD/CAM椅旁系统共修复前牙全瓷冠31颗,所有修复体均经过外染色和上釉处理.以修复后1周复诊记录为基线,每6~12个月复查,由1名医师按照改良美国公共健康协会(USPHS)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价.结果31颗修复体观察时间8~33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修复体的各项检查指标都达到了A级或B级.基线检查22颗修复体的各项......
作者:杨坚;冯海兰;魏秀霞;邢燕西;贾璐;周永胜 刊期: 2012- 12
-
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术前TIMI血流的关系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之间的差别,及其在ACS患者中与术前TIMI血流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1年1至6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1例,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5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9例,入选同期50例SAP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发色底物法测量血AT-Ⅲ......
作者:洪霞;单培仁;胡龙;黄周青;吴高俊;肖方毅;黄伟剑 刊期: 2012- 12
-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GA)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为明确糖尿病(DM)诊断而就诊者和DM高危人群接受筛查者,受检者均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采用液态酶法测定GA水平,采用高压液相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以稳态模式分析法(HOMA)评价基础胰岛素抵抗(HOMA-IR)和胰岛β细胞分......
作者:李青;包玉倩;潘洁敏;周健;唐峻岭;袁巧英;陆惠娟;贾伟平 刊期: 2012- 12
-
结构脂肪乳在严重出血性休克复苏后患者肠外营养的应用
目的比较结构脂肪乳与MCT/LCT物理混合脂肪乳在严重出血性休克复苏后患者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数字随机对照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20例围手术期出血量>3000ml的重危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数字随机等分为两组:A组(n=10)使用结构脂肪乳,B组(n=10)使用MCT/LCT物理混合脂肪乳.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手术后第3天开始使用脂肪乳剂,至少......
作者:苏茂生;何蕾;刘志伟;马焕先;赵庆华;张文智 刊期: 2012- 12
-
新生期小鼠CTLA4Ig基因修饰的树突细胞对其成年期哮喘免疫耐受的影响
目的探讨腙病毒重组CTLA4Ig基因修饰的树突细胞疫苗(AdCTLA4Ig-DC)在Th2细胞占主导地位的过敏性哮喘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新生BALB/c雌性小鼠20只,抽签法随机分成AdCTLA4Ig-DC干预组和空载腺病毒转染DC(AdGFP-DC)干预组,各10只,分别回输AdCTLA4Ig-DC和AdGFP-DC,无特定病原体(SPF)环境下饲养至6~8周;另相同环境生长6~8周龄BALB......
作者:张瑾;陈超;陈艳;王立波;张晓波;张明智 刊期: 2012- 12
-
严重烧伤大鼠肝脏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大鼠肝脏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及其可能意义.方法Wistar大鼠64只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烧伤组(30%体表面积Ⅲ.烫伤),各32只.伤后第1、4、7、14天采集大鼠肝脏组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内质网应激通路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2及caspase-3活性体蛋白表达.用原位末......
作者:褚万立;柴家科;冯永强;马丽;朱桂英;张海军;胡超 刊期: 2012- 12
-
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mTOR)是一种非典型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特异性抑制剂为雷帕霉素,当雷帕霉素与之结合后可抑制其激酶活性.mTOR对生长因子、营养物质、机体能量状态等刺激产生应答,调节细胞生长、增殖、代谢、调控细胞周期等,因此与许多疾病相关.以下本文就mTOR信号通路及其对心血管疾病、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的意......
作者:陈艺;颜红兵 刊期: 2012- 12
动态资讯
- 1 生物吸收性接骨材料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2 术中B超在精准切除胶质瘤中的价值
- 3 疾病预后判断的循证
- 4 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Osterix的表达变化
- 5 普罗布考联合降脂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干预治疗
- 6 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临床应用的比较
- 7 pshRNA-DNMT1介导的胃癌AGS细胞凋亡的体内外研究
- 8 输注红细胞储存期和再次心脏手术后患病率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 9 肌萎缩侧索硬化合并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 10 Survivin基因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11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动态与展望
- 12 采用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三叉神经鞘瘤
- 13 冠脉搭桥围手术期肿瘤坏死因子和内皮素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 14 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R219K变异对血脂的影响
- 15 肝、脾移植临床若干问题的争辩--2002年全国器官移植会议模拟主题辩论会纪要
- 16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
- 17 纳米载体介导热诱导启动子调控内皮抑素基因治疗肝细胞癌
- 18 低龄大肠癌患者MSH2和MLH1基因的变异分析
- 19 从肝星状细胞激活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途径谈肝纤维化的干预措施
- 20 异基因CD8+T淋巴细胞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